阳光讯(记者向博通讯员柠荭)清晨,秦岭腹地的斜峪河岸薄雾轻笼。7月25日早7点30分,汪诗军已发动了小轿车,平稳地驶入晨光里,朝着16公里外的宁陕县城进发——一场应急救护员培训正等着他。
这个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是宁陕县城关镇狮子坝村村民。车仪表盘上不断跳动的里程数,早已默默记录下无数段温暖的轨迹。五年前换小车之前,摩托车曾是他最亲密的“战友”。2015年那个寒冬,他揣着两个白面馒头,骑了11个小时摩托车赶往安康市中心血站。“当时血库告急,电话里说A型血小板紧缺。”他至今清晰记得,行至土门垭210国道时,寒风像针一样往骨头里钻,手脚冻得发麻,就停在路边蹦跳着搓搓手,暖和些再继续往前赶。那天抵达血站时,他冻得嘴唇发紫,却笑着对护士说:“赶紧抽,别耽误了。”
如今开着小车去安康市中心血站更方便了,他也将重心放在了献血小板上,仅2025年就已献了11次。从2012年第一次捋起袖子,汪诗军的献血证已攒成厚厚一沓:69次献血,总量近27000毫升。有人算过,这些血能让数十个重症患者重获新生。也因此,2018年他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而这份荣誉背后,是他血管里始终流动的温热节奏。
上午8点30分,宁陕县城关镇老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楼会议室内已坐满了参加培训的人。汪诗军找了个第三排的位置,听得格外认真,时不时点头记下“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的要点。“以前只知道献血能救人,现在学了急救,说不定路边遇到人晕倒,我也能搭把手。”他虽没动笔,心里却把每一个步骤都刻得牢牢的。
课间休息时,有人认出他是“献血达人”,纷纷围上来聊天。“参加完这次培训,就加入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回村里宣传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他笑着说,还透露要到县红十字会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
中午12点30分,培训结束,汪诗军驾车返程。车窗外的阳光穿过树叶,斑驳地洒进来,落在他黝黑的脸上,映出几分坚定。他心里已盘算好,回村后要先给乡亲们讲讲今天学到的急救知识。
汪诗军说,这条路,他还会一直走下去。就像过去13年里的每一次出发,不为掌声,不为奖状,只为那股在血管里奔涌的热流,和心里那句简单而有力的话:“能帮人,总是好的。”